也來談談德國大眾交通工具的車上廣播 


這陣子,台北的捷運族們似乎對於車上的語音以及關門警示鈴聲相當的有意見,對於關門鈴聲,是有人認為鈴聲太過於尖銳,會使人感到緊張,對此,台北捷運公司已經開始在一條路線上面試辦較為柔和的鈴聲,不過,新鈴聲又有人反應太柔和了會忘了要上車;至於車上廣播,前些時候在中時電子報上面看到一則讀者投書,大意是說,台北捷運上面的廣播,除了站名之外,還說了許多拉拉雜雜的注意事項,「落落長」的廣播內容,效果不但讓人質疑,而且也擾人安寧,另外,多語廣播是否有必要也被附帶質疑。嗯車上廣播是否有需要?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小弟想來談談在德國自己所碰到的情況,看完本文之後,有著「好眼力、好聽力」的咱們或許再來理直氣壯地批評車上廣播是多餘的也還不遲。

 

在德國的大眾交通工具,大至火車,小到幾人座的的巴士,或多或少都會有停靠站的即時顯示以及語音廣播系統的設計,或者是至少會有語音廣播。廣播的方式是這樣的,在較舊型的火()車以及巴士,是由司機每站「人力」廣播,在較新型的車子,廣播的內容則是事先預錄好的。廣播的內容則是有繁有簡,在人力廣播的情形,比方,搭乘德鐵的火車時,到站之前,基本上,列車長通常會跟旅客廣播這樣的內容:「各位女士先生,幾分鐘之後(或是,不久之後)我們即將抵達XX。您的轉車可能如下:(車種),幾點幾分往什麼方向,第幾軌道…(. 這邊要特別跟大家介紹一下,德國的火車時課表都精確地將各次列車的停靠軌道標示出來-「人等車、車也等人」,而不是大略地說:「在第幾月台」,讓人搞不清楚到底是左邊還是右邊-「人等車」-然後突然給你開到另一邊去…)」,有些愛秀的列車長還會自己「加詞」,跟大家說一下自己的名字或是其他問候的話。有突發情況發生時(例如,誤點或意外),會特別跟旅客提醒還有哪些銜接的可能性可以到達目的地;不過,這是理想的情況,打混的情形偶爾會發生(最近碰到的頻率越來越高了!),在轉車的部分就只是這樣說,「請參閱車上的時刻表」,挖咧!若一時手邊沒有時刻表,可就傷腦筋了;事先預錄的廣播雖然讓人感覺比較冰冷,至少可以讓廣播品質保持在一定的水準。簡短人工廣播的例子則是在舊型公車或是電車才有,比方就只是說,「海德堡火車站」;提示的廣播偶爾會有,在人太多時,司機會透過駕駛座的麥克風請大家往後面走,並且要乘客別站在門邊。至於事先預錄的廣播,內容就比較公式化,換句話說,就是比較「不人性化」,譬如,「下一個停靠站,海德堡火車站」,聲音則是有男有女,聲調都不大相同,初到德國的時候,這樣的語音廣播倒是頗不錯的「語言學習機」,因為每天上學放學途中反反覆覆總要聽上個幾遍,時間一久都可以倒背如流。當然,預錄的廣播在內容上也有繁簡之分,舉曼海姆的情況作例子,那裡的電車在重要的轉車點都會詳細地列舉轉車的路線,例如,快到火車站前,會聽到這樣的廣播內容,「下一站,曼海姆火車站,轉車可能性如下或是德鐵。」語言方面,一些觀光城市的語音廣播可能會有英語,不過目前在德國還沒碰過每站都附英語廣播的,只有在一些重點才會有,海德堡的巴士有英語廣播,路線4142號經過火車站以及大學廣場時會有英語站名的廣播,提醒旅客火車站以及老城到了,另外,33號因為行經青年旅館,所以也有英語站名廣播。相反的,語音廣播也不是到處都有,有些地方就是給他沒有,像是小弟目前唸書的大學所在-特里爾,這裡的公車就沒有車上廣播,只有停靠站的顯示,對於已經習慣之前海曼地區都有車上廣播的小弟來說,實在是粉不習慣這種「靜悄悄」的情況,當時只是感覺很怪說不出個所以然,還一直懷疑自己是不是太過龜毛而不是多愁善感!終於,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體驗到了語音廣播的價值所在,記得當時有位也住在我們這棟樓的一個「視障」學生跟我都要在宿舍下車,已經住了在特里爾一陣子了,慢慢也習慣下車前確認一下電子顯示版所顯示的停靠站,這時他則是緩緩起身拄著柺杖走到門邊,跟在他後面的自己目睹了這一切,還好他有朋友同行,所以才知道應該要下車了,其實,在宿舍也常見一些熱心的同學會幫他開門或是帶路,腦海當中頓時浮現了這樣的疑問,「若他是一個人,如何應該知道要下車了呢?」、「若是有語音廣播,是不是他就可以任何時候輕鬆地上街呢?」相類似的情況其實也可以套用在「聽障者」跟電子顯示版設置與否關係的思考上面。

對於外地的旅客,初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方便取得的城市地理資訊對於快速認識這個城市是一大幫助,語音廣播是手忙腳亂翻找地圖的同時一個相當好的輔助設施;一直重複的語音廣播,對於當地人來說或許已經習以為常甚至覺得粉煩(),可是,想想自己到異地作客時,試著去想想自己也有可能會遭遇到這樣剛開始的困境,是不是就會因為自己居住在一個這麼貼心跟友善的城市而感到有點驕傲呢?如果可以從這樣「設身處地」去作出發,身為已經習慣國語環境年輕一輩的我們,可能就可以因此看見一些只會說台語或是客語長輩們的情形而收回對於多語廣播的抱怨,許多設計,不會因為人用得多就會變得有價值,用得人比較少就沒有價值,只要是有「人」需要就有價值,這也是尊重每個交通工具使用者「人性尊嚴」的具體表現,由國家所經營的大眾交通工具係為了實現公共供給的任務而設置,不應該忽略冷落了任何一個使用這個設備的「人」。


02.01.2003 v. Arno
Arnoinstitut 4.0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