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點肉,多點勤奮
-尼德薩赫森學校穿著規定所引起的討論
在小弟念大學之前的民國六十、七十年代,從小學到高中,說穿什麼,印象大都是制服的樣子,在那個民風純樸的年代裡,學校管的東西相當多,除了衣服,還有其他的地方,隨著年齡的增長,管的花樣也會越來越多,似乎可以說是跟青少年的叛逆程度成正比,比方,念小學的時候,每週朝會之後,進教室之前都必須排隊檢查是否有帶手帕衛生紙,當時為了交差應付,就曾經臨到檢查的時候跟同學商借硬是湊齊了衛生紙的張數;到了青澀的初中階段,因為念得是台南縣的私立中學,學校向來以「打學生-高升學率」出了名,學生家長們也都深信「不打不成器」這套說法,深信「升學率」是可以用「打」出來,那時大家都有如此的覺悟,在這樣的默契之下,「體罰」是常態,殊少有人會去抗議教師「不當體罰」的,記得,初二的時候,班上總務股長因為家住白河,說到白河名產,大家一定會說蓮花、蓮子,當時,若你這樣問我,我鐵會告訴你,「是藤條」!因為打人的藤條都是來自白河,這個東西原來是用來打牛的,打人也可以,所以,這位總務股長有另外一個任務,定期補充新的藤條,因為每週幾次小考結果下來,打斷個幾根算是「正常耗損」。在私立初中嚴格的紀律要求之下,制服等儀容的要求是一定跑不掉的,當時,男生要理平頭(俗稱「碗公仔頭」(台語),因為只留頭頂一小搓的頭髮,看起來像極了一個碗公倒扣在自己的頭頂上),至於女生,則是規定要留青湯掛面的短髮,並且禁止染燙,大概每個月初,週末班長都會在黑板邊邊寫著「下週一檢查服裝儀容」,還記得當中的「儀容」常被惡作劇地改成「遺容」。念台南一中的時候,當時的校服是軍訓卡及服,新生報到的時候大家統一在體育館量身定作,或許正值叛逆的時期,有些同學會在服裝上面弄點變化,藉以突顯其與眾不同,比方,當時的制服卡其布,色澤是比較暗的,於是就有人特地去西裝店訂作比較白的卡其制服,並且把褲子改成卡老爺褲,這只算是「比較敢的」而已。還有人「更敢」!做法是燙頭髮,記得當年社團一位高二的學長就燙了個篷篷頭,還常跟教官爭執說他是自然捲,像小弟是比較乖的,就頂多買雙Air
Jorden的球鞋,在「腳上」作文章,說到鞋子,也有規定,上軍訓時,必須穿軍訓皮鞋,可是,就有人邊邊有花樣或是不用綁鞋帶的穿休閒鞋來(說實在的,休閒鞋好穿多了!),每次上課,都有人因此被罰作伏地挺身1、2、1、2…。在那個什麼都必須整齊劃一的年代,如何遊走邊緣來個標新立異,讓許多同學想破了頭,為了維持成果,還必須整天躲教官。現在的小孩看到上面的故事,相信可能要用點心思才能體會。
在德國,學生都是穿便服上課,可是,最近卻有人對此有意見,關於青少年的穿著和行為的關係的討論被拿出來吵,原因是位於尼德薩赫森邦Sehnde一所學校的校長Helga
Akkermann女士發佈了該校的「穿著規定」,禁止女生穿著小可愛到校上課,上週Die
Welt(2003年7月17日)為此訪問了政治人物以及教育專家,對於問題的看法卻呈現出兩極化的發展,受訪的教育專家Eva-Maria
Stange說,應該要問的是,小孩為什麼會這樣穿衣服?他認為,人的穿著是其人個的表現,在少年這邊,部分也是其和大人的對話。不過,政治人物卻不是這麼去思考,不萊梅教育當局的Willi
Lemke在訪談當中說,德國的學生沒有規矩!他繼續說道,「我麼的學生需要規定和法律,他們必須再次有有禮貌和莊重的舉止」,還諷刺地說,「在我們的學校裡面有性感炸彈(Sexbomben)」,因此贊成嚴格的穿著規定,向來民風保守的巴伐利亞,該邦的文化部長Monika
Hohlmeier也呼應Lemke的想法。隔天(2003年7月18日)在Die
Welt看到一篇評論,這篇文章的標題下得頗有趣-「少點肉,多點勤奮」(Weniger
Fleisch, mehr Fleiss),作者Christine
Brinck對於上面的問題,提出一個想法:何不考慮讓學生穿制服!他舉了鄰國英國以及芬蘭的例子,對於當前德國校園遍佈著內衣內褲外穿的Britney
Spears(小甜甜布蘭尼)或是Christina
Aguilera(克麗斯汀)複製版辣妹的景象,他認為可以考慮讓學生穿制服。他臆測政治人物的思考點,認為應該是看到,芬蘭和英國在德國人近來教育政策上的痛處-Pisa學歷測驗-當中表現傑出,這兩國都有制服的傳統,也因為這樣,政治人物的想法就變成了,「肚子全露的,書一定念不好,胸部半露的也是!」這倒是跟台灣的傳統看法有點類似。文章作者並引用美國的研究結果指出,美國大城市的學校在實施穿著以及禁止佩帶首飾和刺青的規定之後,不但學生的行為,連學習狀況都有改變。該評論最後說,是否穿制服,或是對服飾作規定,其實並不是很重要,況且德國學生也難去接受,他認為,學生應該可以接受,「可以睡久一點,不再有穿什麼的壓力,裙子、襯衫、領帶、外套,完成!」。還是保守的價值觀,要大家不要「太露」,說來說去還是沒說出中空露肚裝好或是不好。流行只是一時的現象,這個硬要去扯說跟行為舉止有什麼關係,有時候還蠻牽強的,美國大都市的研究,除了穿著之外,社會的實際情況應該也是影響學生舉止的重要因素,這個問題在台灣也有,比方在台北唸書的時候就感覺北部人跟南部人在價值觀上面的南北差距,或許因為自小住在首善之區的關係,對於流行的脈動接觸比較多,北部的同學比較會打扮的人在比例上算是比較多的,可是,這樣就可以認為他們比較奸詐或是比較壞嗎?「以貌取人」的直觀或是將問題簡化,這樣的政策形成會只是讓人覺得粗糙以及徒增吵嚷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