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學強制合併的旁觀


在台灣,大學合併以期整合研究戰力是一個不錯的想法,尤其是相距不遠的兩個或是多所大學的合併;比方,好前陣子有人在倡議的清大、交大合併,或許是涉及到既有資源的分配以及伴隨合併而來所造成的學習名額減少,清交合併的構想也就「只聞樓梯響」而已,到現在,清大依然還是清大,交大呢,也依然還是那一所交大。在德國,近來也掀起大學合併的風潮,而且是真的給他「動手」了!為此還引起激烈的辯論以及抗爭。這股風潮可以追溯到德勒斯登科技大學(Die TU Dresden;薩赫森邦最大的大學)將和萊比錫大學「強制合併」,計劃當中有一項:「關閉德勒斯登科大的法學院,並且將之併入萊比錫大學法學院」,這裡要插播一下,小弟相當欣賞的刑事訴訟法教授Prof. Dr. Knut Amelung就是在這裡任教,這個法學院是十年前兩德統一時奉命成立的,當時在特里爾大學任教的Amelung教授應邀過去那邊支援,後來就待在那邊。由於合併過程係邦政府一手所主導,加上又要裁法學院,立刻引發法律人所帶頭的反彈,像是,德勒斯登科大法學院民法教授Heinz-Dieter Assmann就措詞強烈地寫信警告當局,「計劃當中的瘋狂行為必須停止!」,此外,還有更絕的抗議方式,有學生把法學院的照片貼到ebay上面去拍賣;當然,傳統的抗議手段在這個時候也是少不了的,有許多學生聚集在該邦學術部長的辦公室前面高喊部長下臺。遭合併或裁減命運的不是只有德勒斯登科大而已,可能是動作比較大,引來媒體的注意。在薩赫森邦的一系列合併計劃當中,還打算把Chemitz科大的拉丁語系給裁掉,另外,文學、經濟和社會地理等系的編制也要精簡;至於其建築以及經濟工程學系可就沒那麼幸運,將被併入德勒斯登科大,所以「有失有得」,他被併,他也併人家。還有,也要求ChemitzFreiberg兩所科大應該在自然科學以及經濟學方面緊密合作。看起來,這兩間科大遲早還是會變成一間,上述的動作應該只是合併準備而已。其實,這並不只是小弟的臆測而已,在德東靠海的Mecklenburg-Vorpommern(梅克倫邦),其新任學術部長也呼籲邦內各大學找尋相互都同意的和學術夥伴一起的共同工作,他指出,雖然表面上到2006年,每年的教育預算都有1,5%的成長,這些成長,用在拉近和德西地區的教育水準上卻都不曾滿足過。不過,有教授反駁此項作法,因為他們擔心,政府強制的「合併」將是下一步。Spielgel報導點出了,合併(Fusion),在經濟危機時是企業自危局自救的手段。先來看看以各邦政府為首的主張合併看法,可以將說辭歸納成下面幾項:(1) 學生人數不足,歷經二戰嬰兒潮之後,目前德國人的生育率年年往下探,不過,大學還是那麼多,可以提供的容量還是那麼多,供過於求的情形反映的是,必須繼續養維護這個體制的過剩人員、資源浪費以及龐大的財政負擔,這是薩赫森邦的論點之一,(2) 期待合併可以帶來大型以及有價值的研究,這是北萊茵魏斯特法倫邦的看法,在EssenDuisburg兩所大學合併一案當中就這樣提到,兩個相鄰的大學卻都有相類似的問題-小的研究所、稀少的資源和稀少的贊助,這兩所學校可以藉由合併的手段來強化其實力,具體作法像是,將合併之後的大學的文科以及醫學系放在Essen,至於工程和社會學系則是放在Duisburg(3)距離太近,這個在魯爾區的大學最是明顯,從去年北萊茵魏斯特法倫邦政府決定收取「長期學習費」開始,教育經費對於支應境內高密度的大學分佈的捉襟見肘已經暴露出來,基此將合併視為是必然的路;不管這些理由說得如何冠冕堂皇,其實,歸結到最後,動機應該只有一個,就是,「沒錢,所以要省錢」!相對於支持的看法,由教授以及學生所組成的反對意見陣營則是直接挑「省錢」這一點和支持陣營對峙,德勒斯登科大法學院院長Ulrich Fastenrath就語帶懷疑地問:「在科系關門的同時,政府到底可以省下什麼?」他認為,系關是關了,不過,在萊比錫那邊教授的人數還是要增加啊!他估計,目前17位在德勒斯登這邊的專任教授不能被動到(有公務人員身分的保障),扣除2007年兩位屆齡退休的,最年輕的還要服務到2029年。可是,哇(語氣上揚)!就只有這麼一點。看來形勢比人強,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喊出扣這個扣那個可以疏緩財政負擔壓力刺激景氣(比方,最近德國的賦稅改革計劃),再來,據小弟猜測,加上一般人可能普遍認為,德國大學生念書,動輒給你搞個好多年的學習態度,為什麼還要交稅去補貼他們;這樣的糾結情緒發酵之下,也難怪教授和大學生的反撲力道會失去支持而節節敗退。不過,在沒有嚐試完所有方法之前,任何可能的管道是不應該輕言放棄的,這個時候,相較於我們那邊就會到選民服務處找立法委員開記者會,這邊的人則是尋求司法的救濟管道。針對邦議會的合併決議,EssenDuisburg在年初時聯手向法院提出三件訴訟,甚至有一件還是向聯邦憲法法院提出。Spielgel的文章對此提出了一個問題,「把兩個相距二十公里的大學合併(必要時可以在違反大學人員的意願之下推動),這樣做是否有意義?」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該邦主管學術以及研究的官員Hannelore Kraft女士的回答是,「全國性-就是高等教育政策所允許的」(Was Hochschulpolitik darf-bundesweit) 

 

大學,與其說在本質上跟公司不太一樣,細究之下還是可以找到一些相似的地方,不管誰去併誰,或是誰被誰合併。相互合併的企業有不同企業文化之間相互適應以及調整的問題要去注意和克服。同樣的,身具研究功能的大學,當中執行推動工作的主體-教授,也因為長期沉浸在德國各校高度自治的學術氣氛之下而帶有不同的學術性格和工作態度,我們有句話,「文人相傾」,書念越多的人,往往越是容易因為自認為有能力看得到很多事情的本質而陷於固執,原先的氣氛,讓這個固執可以發揮,新的氣氛是不是也可以,哪可就不一定了。若是在合併計劃當中沒有去細膩地考慮到這一點,只是先帶有偏見並且狹隘地認為他們是「既得利益的抗拒」,就會只是專注往「省錢」的方向走去,這樣,是不是可以達到「研究能力與規模的提昇」恐怕將是個大問號;單憑報導或許無法判斷政府的考慮是不是有顧及到這一點,根據報導引述的一些談話內容(若不是報導刻意引導的話!),卻可以從中看到一些蛛絲馬跡,比方,在德勒斯登與萊比錫合併的情形,德勒斯登方面已經認命同意邦政府的決議,在此同時,萊比錫卻說,應該在他們認可財政已有改善之下才可以,對此,主管當局毫不妥協地說,「我們已經討論完了!」另外的例子是發生在小弟這一邦:Rheinland-Pfalz,在討論邦內最北和最南的兩所大學-KoblenzLandau-要不要合併的問題時,雖然態度傾向於保持目前的現狀,其所持的理由居然可以是,「兩地相距190公里!」由上述可見,大學合併的推動,在操作上是倉促的成分多於專業。一個對於冠軍有企圖心的球隊,吸收好的球員並且淘汰表現不佳的球員當然是重要的條件,可是,這卻不是拿冠軍的充分條件,想想看,若是每個球員各懷鬼胎互扯後腿、爭功諉過、只知道計較個人成績和薪水,還有,沒有一個適任的教練可以提出絕佳的戰術去指導整合單兵的能力讓其在臨場比賽時充分發揮,擁有一堆一流身手的球員的夢幻球隊也只不過是一張「點名單」而已。

 

相關連結

德勒斯登科大法學院

參考資料:http://www.spiegel.de/unispiegel/geld/0,1518,244319,00.html

 


03.07.2003 v. Arno